栀子汤系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栀子汤系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文章目录列表:
栀子汤系
2.栀子豉汤的,做法
栀子豆豉汤。它的主证,就是晚上睡不着觉,心里面觉得很烦,然后又觉得胸口这个地方有一坨怪怪的感觉的话。那我们睡不着,就是阴阳不交或者是心肾不交。所以这个方子也可以说是我们家常中失眠的好用的方子之一。
其实黑豆如果不经过处理的话,不但不能够补肾,很可能还会剥削到我们的肾气,因为它的药性是微寒的,一个微寒的东西入肾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哦。
栀子是一个能够逆向行驶的药,就是栀子它是一个下火药里面所谓的逆风之药,什么叫逆风之药呢?
7.49 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干姜二两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棉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棉裹)
“虚烦不得眠”那你知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需要吃到栀子干姜汤啊?就是当你在床上,结果你觉得怎么回事睡不着,而且睡不着的时候会觉得脑海里面一直在想事情,想了一件又一件,这个时候是比较栀子干姜汤证的时候。
如果脾胃不虚的话,你就一味栀子下去,然后就睡着了。
旋覆花汤,就是肝有什么东西不通畅。那个症状是,这个人喝热水会比较舒服一点。
因为少阴篇,我们最代表性的中医的安眠药之一哦,有一个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也就是古代的朱鸟汤。那个人就有可能真的在床上动来动去,那种不爽的感觉是心情上面觉得很清楚的不爽。
那如果是栀子豆豉汤的话,他就会心里头想事情睡不着的同时,胸口这里感到不舒服,人会翻来翻去会反复颠倒,有这个身体的感觉。
栀子干姜汤证就是人大剌剌地躺在那边不会想动,就觉得自已怎么还没有睡着。
因为张仲景的文笔啊,一向是说吃发汗剂发了汗之后就不要再吃,或者什么剂是让你拉的,拉了之后就不要再吃。栀子豆豉汤是让人吐的,吐了之后就好了,就不用再吃了。
那旋覆代赭汤的主治哦,也是你吃什么东西下去,觉得好像一口气顶住让你吞不下去的感觉。
其实在临床上面如果是吐后或者下后比较容易变成栀子干姜汤证,如果是发汗后比较容易变成栀子豆豉汤证。
7.50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发汗若下之”, “而烦热、栀子豆豉汤证它可以是感冒还没有好。所以这个烦热的这个“热”啊,感冒还没有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发烧这些都有可能。
那“胸中窒”觉得闷闷的塞住的感觉,那这样子的身体感觉其实就是很标准的栀子豆豉汤。塞住的感觉也可能是栀子豆豉汤的主证。食道在发炎的时候就用栀子甘草豆豉汤。
还有一些人是喝酒晚上喝烧酒,食道会出血哦。食道有灼伤的时候,那栀子甘草汤哦,我们是拿生甘草消炎,拿炙甘草补气,那治疗食道的灼伤特别有效哦。
7.51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所以你就知道需要交心肾的,他会懊憹会结痛会胸中窒对不对。那不需要交心肾,只是心火有点旺的,那就微烦就好了,所以这样分的出来嘛,这样主证分的出来。
所以一旦胸口有一坨感觉是用到栀子豆豉的结构。
就比如说像是日本人有一个方叫作利膈汤。那这个利膈汤呢,它是治疗所谓的膈噎,就是好像你吃东西的时候会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那它就是用栀子附子汤加半夏。
用栀子附子交心肾,用半夏通阴阳,这样也可以,所以栀子、附子、半夏三味药。
说这个栀子干姜汤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二气散,也就是拿来治噎膈,就是当你这个脾胃太虚,或者热气往上冲,变成吃不下去的时候用栀子干姜汤。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那甘遂剂就是吃了之后拉出一堆水出来啊对不对,那是泄水用的;巴豆剂的话,他是吃了之后通大便的。
就脾胃是虚冷下陷,然后热气一直上浮,那这样子就会形成栀子干姜汤证。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那这个厚朴枳实用下去,我们知道它是要把这些堆积的食物能够往下拉。
那这个主证要怎么抓呢,他说“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那这个方子有心烦,有腹满对不对,所以心烦就用栀子清心火对不对,那腹满你就用枳朴把食物带下去。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那如果病人是旧微溏者,就是他是一直以来都有容易拉稀的习惯的人,那不要给他栀子汤。
栀子豉汤的,做法
“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本草害利》)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 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本草经疏》)
“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药鉴》)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份,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本草衍义》)
“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淤血腹痛。”(《本草正义》)
“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得配本草》)
“栀子……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求真》)
附注:
1、栀子,通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故常用小山栀之名。山栀产地较广,一般以江西所产者为通用 ,称江山栀。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善治气分之火。临床应用《伤寒论》栀子豉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散及崔氏黄连解毒汤时,均可用生山栀配方。
2、因炮制方法不同,临床应用本品时又有炒山栀、姜山栀、焦山栀、山栀炭之分。山栀子碾碎用文火炒至金**为度入药者称为炒山栀。其中用姜汁拌匀炒干者称为姜山栀;用武火炒至焦**为度者称为焦山栀.古代医家认为,生山栀性大寒,治热病时服之有呕吐之虑,故主张炒用以缓其寒性以免涌吐之弊。姜炒者尤能和胃止逆,加强除烦止呕之功。至于焦山栀,大多认为偏入血分,善于清泻血分郁热。
栀子碾碎用武火炒至呈黑褐色存性入药者,称为山栀炭,亦称黑山栀。本品擅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临床常用于因热毒实火,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及妇科崩漏等证。《丹溪心法》咳血方中即伍用黑山栀,以治疗肝火上逆、灼伤肺络所致之咳嗽痰血。
有谓栀子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兼擅。而余见栀子凉心肝时不可炒用,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时宜用生者,虑其致吐勿过剂可也。
淡豆豉
功效:解表,除烦。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
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⑤《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⑥《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⑧《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⑨《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⑩《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⑾《会约医镜》:安胎孕。
关于淡豆豉之功,历来存在争议,有谓“发汗”者,有谓“涌吐”者,有谓“升散、宣散”者,如张镜人先生家几代人最为推崇豆豉透表之功,临证邪在卫表,配葱白;外邪入里,配栀子;邪入营血,配生地。认为伤寒热病,“过卫入气的阶段”必用豆豉,以清泄膈热,透达解肌。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热者,均宜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投之应手取效。裘吉生先生对银翘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赞赏,谓其“微辛微温,发汗而不伤阴,辛凉剂中参此,又无凉遏之弊,诚为佳品。” 而李老孔定师独具卓识,指出豆豉 滋阴之功,而无发汗、催吐之用,于《李孔定论医集》中论曰:“豆豉甘凉,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虽其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麦、地呆滞碍胃之副作用。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配合应用,颇为合拍;外热尚盛,微见阴虚者,与葱白、银翘等配合应用,亦甚相宜。”从梓潼走进京城的国医状元、 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对此甚为赞叹。
经方药辨——香豉
栀子豉汤做法步骤:
原料:豆豉10克,栀子10克
制法:锅内加水75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药液,再入豆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备用。
营养成分:每100克豆豉中,含蛋白质31.1克,脂肪19.9克,碳水化合物22.8克,粗纤维4.5克,钙331毫克,磷503毫克,铁,13.6毫克,核黄素1.1毫克,还含有氨基酸。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可用于心烦郁闷、燥扰不宁、目赤肿痛、胃脘灼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性寒,归心、肺。可用于火热症,以火在心、肝、胃者佳,常见心烦郁闷、燥扰不宁、目赤肿痛、胃脘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豆豉也是中医中药当中,常用的一剂中药,它的性味是恶寒凉的,它归经归在肺经和胃经,它主要是作用,它是一个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功效,临床当中,我们主要用于这几种情况,一种情况由于它有解表作用,所以我们常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第二它就用于虚烦不眠,就是用于比较烦闷睡不着觉,同时可能合并腹胀,我们有一个 的方子,就是栀子豆豉汤,专门治疗腹胀,虚烦不眠的这种症状,还有就是有些病人长期的烦躁等。
好了,关于“栀子汤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栀子汤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