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腊月,48岁的唐由之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眼科主治医生,有一天突然被要求接受毛主席的诊察。当时毛主席患有老年性白内障,视力下降,看书变得相当困难。来自全国各地7、8位眼科专家来毛主席治疗眼睛,其中唯一的中医就是唐由之医生。
用老中医治疗白内障,是列强在鸦片战争中敲中国大门的近代以来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特别是在反动统治下多次提出的“汉方废除方案”,使中医处于灭绝的边缘。
“因为不能做中医工作,我要当卫生部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毛主席发出的一声一声的指示,从而拯救了这个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至宝。唐由之说服毛主席做手术的过程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以诗为友”。“箱中虚捻决明丸”、“金针一组日空”。唐由之吟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两首诗,毛主席立刻明白,当场中医唐由之同意为自己做眼科手术。主治医师不仅是中医,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手术所需的所有器具也全部在国产使用。唐代诗人白居易著有七言《眼病二首》,曰:“天上散落着千片雪,笼物铺着一层纱”(“天上好像散落着千万片雪,器物上好像铺着一层轻纱”)——这正是典型的白内障症状。诗人最后写道:“人类的处方药应该不起作用,我们争着刮一刮吧。”(“我的病恐怕没有可以治疗的药。也许可以用金针拨障术治疗。”)
手术成功后,白居易又高兴地写了下来。“案情上铺着龙树论,箱子里有虚捻决明丸,万般灵药都无效,金针一天一天空。”。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用药丸保守治疗是徒劳的,要想马上露面,只能用金针消除障碍,拔出金针,就会变得明亮。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在《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也记载了当时的金针拔障术。“法在针旁进入白眼洞,针刮它,蜡堵管,蜡去管。”。它本身就是诗词大师,酷爱阅读的毛主席当然知道这些典故。唐代针拨障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来源于中国本土,针拨障术在唐代发扬光大的历史,正说明中医是一门开放包容的科学,总能释放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延续了数千年。
随着汉代印度佛教在中国讲经,印度医学也逐渐传入中国。取长补短,其中一些精华被我国传统医学特别是眼科所吸收。唐代文献大师王焘总结的《外台秘要》第21卷《出眼疾候》的首次叙述《天竺经论眼序一首》中记载:“龙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是由西国胡僧授予的”。《天竺经论眼》是唐代齐州一位姓谢的道人在印度佛教僧人的传授下所著,第一次记载了金针拨障术,“这是在金蓖麻使用决-针后,打开云层,看起来像白日”的手术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运用。
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案上漫铺龙树论”很可能就是白居易读到的《龙树论》,也很可能是按照佛教传来的印度医药文献,但已经无法考证了。现存《医方类聚》引言集《龙树菩萨眼论》及宋代《太平圣惠方》均未见印度医学内容,主要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理,印度传入的眼科已被我国传统医学熔融吸收,应用于临床,并不断改良创新。宋代太医局以眼科的著作《龙木论》为医师必读之书,在书中对各型白内障“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合并性”的病因、症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也进行了正确的论述。明代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也详述了金针的障碍物,清初医学专著中,仍有金针拨障术的介绍……唐代从印度医学吸收借鉴的老疗法,从这把柴火传承下来,不断创新改进。
唐由之这个时代的中医,在西医重围讨伐和主流社会歧视的环境下,继承了千年的针拨障术成为晚清和民国,有一些流传不下去了。1926年7月1日,唐由之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16岁时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上海分校,后经大哥唐云的好友、僧人若瓢推荐,师从上海著名眼科中医陆南山先生,因其勤奋好学而深受陆老师喜爱,并被推荐为自己的好朋友上海中医名家秦伯未,唐由之帮助中医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以此攻克岐黄书,研究龙木术生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主席的倡导下,为了贯彻中医政策,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高级人才,《人民日报》于1952年3月7日刊登了卫生部“全国首届中医药专业研究员班”招生简章,唐由之老师欣然报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期间,“唐由之”经常与喜欢中医“眼科”学的学生一起查阅,探讨古代文献记载或现实中几乎没有传承的中医“眼科”术,其中最关注“针拨障术”。唐由之结合现代解剖学,将尖锐的突破口集中于对睫状体组织特征的分析研究。金针拨障术采用毛样体平部切开,这在现代西医已成为手术的禁区部位,而西医认为该部位容易引起交感性眼炎,有出血和感染的危险。另一方面,睫状体分为突起部和扁平部两部分,睫状体突起部血管神经丰富,切口可能确实危险,但睫状体扁平部血管神经较少,很可能是理想的切口部位。古人既然选择这里作为切入点,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说明这个西医禁区完全可以被突破。
因此,大胆地提出将睫状体平坦部的正中间作为白内障手术的切开部,避免了以往通过角巩膜缘切开进行内眼手术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该技术作为现代解剖学的突破,先于国外开展睫状体平坦部切开实施玻璃体切开术10多年,启发了利用现代眼科学用扁平部切开解决疑难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医学难题。毛主席通过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和唐由之本人的刻苦研究,最终使唐由之研究了“白内障刮针术”,实现了将“睫状体扁平部切开入针”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为古老的刮针术激发了新的生命力!
随后,唐由之将“白内障刮针术”带入广西农村,一边为广大贫困下层中农治病,一边继续研究白内障刮针术,继续探究前进。1968年,他又在“白内障针拨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并发明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眼疾患苦。毛主席手术前,唐由之成功完成数千例白内障刮针术,其中难度最高的是柬埔寨前总理文努的手术。宾努亲王的手术成功表明,唐由之的手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手术正式开始前几个月,唐由之常来毛主席处,向毛主席说明眼睛生理解剖、老年性白内障生成原因、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方法,以及中医治疗白内障的原理和特点、术前、术中、术后如何配合患者等。1975年7月23日深夜11时许,中医唐由之先生亲自进行毛主席眼科手术。在嘹亮悦耳的《满江红》曲声中,唐由之开始毛主席手术,手术室设在毛主席书房。
“三十功名尘土,八千里路云月。莫等闲,让少年头白,天空悲凉。……壮志饥肠辘辘地吃着胡俘的肉,笑着渴着喝匈奴的血,从头等着,收拾旧山河……”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充满了爱国英雄的悲壮情怀,也包含了一种视其为大夫已死的气概。毛主席平时喜欢这句话,安排在手术中由张玉凤寻找播放。毛主席非常配合,唐由之心不在焉,手术仅几分钟就顺利完成。唐由之听说手术结束后,毛主席开玩笑说:“我还以为还没开始呢!”。深夜1点多,唐由之听到毛主席醒来,急忙来到他身边。毛主席请张玉凤拿纸来,两只眼睛缠着纱布,盲目地写鲁迅先生的诗。诗中的“由之”二字正是“唐由之”的名字,这方面是对“唐由之”为自己做手术的感谢,另一方面是对“唐由之”“以诗交友”的报恩。毛主席的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的六个家庭为革命牺牲。毛主席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支持,给唐由之先生带来了事业上的生命,他怎能不把毛主席当作知己全心全意地去挽救呢。更进一步说,是全国人民热爱的人民领导人。
之后,唐由之尽全力负责毛主席的术后康复,几乎寸步不离地在毛主席身边呆了3个月,和毛主席有着特别的友情,给我们留下了鲜为人知的回忆。有一天,在书房和他看书的时候,突然毛主席哭了起来,全身发抖,白发颤抖,脸上充满了眼泪,哭得崩溃了。唐由之“主席,不能哭。绝对不能哭。手术会让眼睛变差的!”。这次,哭了很久才平静下来。毛主席为什么那么悲伤?唐由之发现毛主席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陈亮的话《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在看,叹此意,今昔有多少人,鬼设神,浑作,天仅限南疆北界,水横卧,连岗三面,争,六朝何事,只为门口私计?”“六朝在干什么?只不过是门口的私计!”这最后一句,无疑引起了毛主席的无限感慨。毛主席让人担心的是,他活着的时候有人只为“门户私计”而活,他死后,也有人不顾百姓的死活。
至于“毛主席”对“唐由之”盲目写增诗,则有“有如往昔豪情,花开花落”之说。那是1975年春天刚看唐由之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看到唐由之,反复念他的名字【由之,由之】,毛主席幽默地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的【民用这个,不能知道】吧。唐大夫笑着点了点头。毛主席“请不要用孔子的‘由之',而是用鲁迅所说的‘由之'来做”,随机吟诵鲁迅先生的《吊杨铨》。
唐由之“是有如往昔的豪情,还是花开花落”成为他身后人生的半句座右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病患之苦,他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运用中医眼科理论辨证论治,在眼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作出卓越成绩,在中医眼科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观点,积极倡导中医眼科现代化推动,使祖国传统医学辉煌,继续造福人民。
80年代以来,唐由之先生已投身多项荣誉,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为广大国内外领导动过手术。但是,唐由之先生把患者当成家人一样对待,不管城乡贵贱,不拘泥于个人利益,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生,结果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