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起源于氏族社会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观念的起源
“阴阳观念”自其产生之日起,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贯穿于古代哲学发展的始末。李约瑟(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将“阴阳观念”称为“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构想的最终原理”,关于阴阳思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起源于祭祀和占卜
甲骨文已有“阳”字记载。“在鸟日的北方,在南阳的西边”。对于这里的“阳”字,有些学者认为南阳指的是地名。南阳指的是“太阳(日)”。一些学者通过试验认为,甲骨文中的阳字都是会意字,似乎与古代祭拜日神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甲骨文中关于“阴”字也记载为“二辰卜、丁巳其阴印。丁巳允阴”。甲骨文的“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阴阳所呈现的天气变化只是表层意义,其实殷人观念的阴阳方位,在抽象方面有预测吉凶、支配成败的意义。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阴阳观念与远古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有关。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阴阳的起源与楚地流行的枚卜有一定关系。枚卜的仰卧,让人想到老子万物负阴抱阳,这与阴阳观念巧合。
(2、起源于古代的历法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彝族”有将1年5季分成2个,5季10月的历法,月有36天,月有12天的期间。另外,以5日为新年,彝族的冬夏两个星回节都可以作为年初,有两个新年,日期由北斗星斗柄所指的天文点(大寒、大暑)决定。彝族的这个历法被称为“十月太阳历”,包含了原始的阴阳说。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彝族中的“十月太阳历”有关。
(3、起源于生育崇拜
吕思勉“古人看人的生命,一定有男女合,鸟也有雌雄,兽也有雌雄。天地的生命是万物,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已经结束了”钱玄同另外,“阴阳与‘周易'中的阴阳爻有关,两者都起源于生育崇拜”范文澜同样“在古代野蛮社会,男女生儿育女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他们逐渐了解男女的原理,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天地、日月、人鬼、昼夜、阴晴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阴阳观念也自然产生。
(4、来自其他观点的起源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阴阳观念来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符号。有学者考证殷墟“妇女好墓”出土“玉阴阳人”后认为,该玉人已具有阴阳和合的意识,它是原始阴阳说的雏形。有学者认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卍”符号有关。饶宗顾对青海、辽宁等地出土彩陶上的“卍”符号进行分析,并与西亚、印度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进行比较,再对《释卍》一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卍”符号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2千年或更早的时期我认为那有象征太阳和阴阳的意义。
上述观点都有相关文献和理论作为依据,各具特色。但有一种观点接近阴阳思想起源的原形。那是阴阳观念开始于先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即光的有无和光的照射相反。至于甲骨文的“阴”字,他说:“成戌卜,其阴,次日己印,启不见云。”。虽然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阴”字有祭祀古代神的意义。但萧良琼考查了很多观点,认为它都意味着天气的变化,都意味着“阴天”。黄天树认为,甲骨文的“阴”字指的是“水南、山北”。可见甲骨文中的“阴”字确实与光有关。
至于甲骨文的“阳”字,在考虑到“鸟日之北,在南阳之西”黄天树“地名”、“太阳”、“祭祀”等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这里的“阳”字指的是“水之北,山之南”。此外,甲骨文已有关于“易日”和“难日”的记载。关于这里的“易日”,陈梦家认为,在卜辞中“易日”和“不易日”都是指某一天的阴和不阴。有学者认为鉴别后,“易日”、“难日”与天气有关,指有无阳光。你可以看到甲骨文中的阳光和阴影与光照相连。
金文也是如此,刘翔通过考查认为,金文中的“阴”字是形声字,其字的意思与地理有关,“水之南,山之北”是其原意。此外,金文中的“阴阳”也多与自然界的光相连。这里的阴阳是指太阳和月亮交替的自然现象,即“阳”是日光散射,“阴”是日光散射的否定。
此外,有学者对先秦诸子著作中的阴阳含义进行了探讨,认为阴阳最初是指寒暑,它与原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联系。诚然,“阴”、“阳”二字是由“阴”、“阳”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解阴,阳二字说: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舍声。阳,高,明也。从阜,声音容易。”
对于阴字,徐复观表示:“山北水南,为日不如,故出奶为阴。”。也就是说,背阴。对于阳字,徐复观说:“山南、水北,因为是阳光普照的地方,所以出奶成阳字。”。也就是说,以日为阳。古人把山的光叫做阳,山的光叫做阴。在进化过程中,其意义被放大,抽象为两种相反的自然力量,并以此为基点阐述了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二、阴阳观念的发展
战国以前,阴阳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其本意到普遍自然规律意义的演变过程。《礼记祭义》说:“古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以为是‘易'。”《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阴阳为道”,但《易经》没有同时出现“阴”、“阳”的记载。《易经》中出现的“阴”字首见于《易经中孚》的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与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战国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阴阳观念也有了很大发展,从阴阳二气发展到象征性的哲学概念。《庄子.人间》倚仗孔子的话说:“事不成,必有人道之患,事成,必有阴阳之患,不成,后无病人,唯有有德者。”。
这里“阴阳”是指人体内阴阳之气、阴阳二气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庄子田子方》中也有关于阴阳观念的记载:“至阴肃肃,至阳赫赫,……两者交通和谐而生物,或不可为其纪而见其形”。这里说: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都是由阴阳交感产生的,都遵循着阴阳变化的规律。
与《老子》、《庄子》等著作相比,《易传》对阴阳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易传》用阴阳来解释卦象、爻象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将阴阳视为两种对立互补的属性,认为卦绘中隐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是用有形的象来揭示无形的阴阳之义,使阴阳的解释功能具体化,成为可操作的。所以,在《易传》中,“阴”与“阳”已经发展成两个对立的哲学范畴。
据《易传系辞上》记载,“一阴一阳为道,继者善,成者性”。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指宇宙中创生万物的两种基本元素。波朴还指出了这里的“道路”。是阴、阳的不易体,也是一时阴、一时阳的变易。因此,《易传》所谓的一阴一阳既包含了静动体用两方面的含义,无论忽略哪一方都将是片面的。
据此,《易传》中阴阳思想确实具有与天地共生的寓意。不仅如此,《易传》还将阴阳视为气,将阴阳视为事物的属性。它把万事万物一分为二,一个具有阳的性质,另一个具有阴的性质,用阳表示一切事物中刚健的属性,用阴表示一切事物的灵活属性。由此,阴阳成为代表万物中两个对立势力的哲学范畴。
《黄老绢书》对阴阳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将阴阳引入社会控制领域,不仅用它解释和论证了社会现象,还将阴阳视为沟通人道与天道的有效手段,用阴阳之道治理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思想体系。《黄老帛书》载明“阴阳之道”治国。“治国固有的前路:……善阴阳……名正者治,名奇者乱。”另外,“大庭氏”治理天下的“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行四时”都是“天开以时,地成以财。”黄帝对此感到非常疑惑。由此可见,在《黄帝四经》中,“阴阳之道”确实是治国的重要规律。
阴阳观念发展到哲学范畴后,它不再只是属于自然界的分类系统,由于阴阳观念所特有的抽象性和依赖性,阴阳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例如,《黄老绢书》使阴阳观念依赖于政治,提出了“刑阴阳”的理论。阴阳观念逐渐被用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成为中国哲学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指出,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的“阴阳”都有其特殊性。在各个时期,“阴阳”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各个领域,以“阴阳”为代表的具体内容、方式结构、表达方法等也存在差异。
随着阴阳观念从自然领域向其他领域转移,五行观念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阴阳、五行合流。阴阳与五行汇合经过两个阶段。一是阴阳观念对五行观念的渗透,阴阳用于解释五行的属性。《国语周语下》说“天六地五,数之常”。“六”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即六气。“五”是指金、木、水、火、土,即五行。在这里,“阴阳”和“五行”同时出现,却没有两者融合的迹象。
此外,据《逸周书成开解》记载:三极:一、天有九列,别时有阴阳,二、地有九州,别所有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维明。这里用“阴阳”和“五行”来说明“三极”,“阴阳”与天上的九星相连,“五行”指地上的五个方位,即东、西、南、北、中。“阴阳”和“五行”再次同时出现,但两者尚未融合。
《语文》与《逸周书》的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互不相通,而《语文》则运用阴阳与五行来阐述天的自然属性,《逸周书》则运用阴阳与五行来解释三极等,两者被纳入同一视域范围。可见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开始逐步结合。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史墨在回答赵简子“季氏出其君,民服,……莫之或罪在何处”的提问时说:“物生2、……故天3辰,地5行……各有妃结合。”。
史墨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构成的,而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是由阴和阳来体现的。地上五行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同样“各有妃结合”,也就是说五行中的各行由两个方面构成,这两方面的地位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但两者的关系同样可以用阴、阳二气的变化和发展来体现阴阳己经用于解释五行属性,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是五行观念对阴阳观念的渗透,五行用于解释四时(阴阳)的变迁。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管子》的《幼官》等篇中,以四时教令为主要内容的阴阳学说采用五行图式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五行框架的形式表现了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五行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可见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在四时教令图式中完成了合流。
那么,4点教令是?4时教令是指1年4时中关于政事、祭祀、生产活动内容的规定。最初体现的只是阴阳消长推移的观念,后来注入了五行内容。所以,阴阳与五行结合的关键是五行如何与四时教令结合。只有五行与四时教令两者结合,五行框架才能表现出阴阳变化的形式,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合流。
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阴阳和五行最终在《管子》中汇合。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的合流对今后阴阳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乃至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葛兆光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中国文化的第四个侧面,有作为阴阳五行基础的观念、技术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