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确立和充实起来的。医学发展的历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分不开。为此,将中医学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历史阶段进行阐述。
一、夏商周时代(前2178~前770年)
我们国家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经验。到了夏天,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经萌芽,主要就难产,有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夏本记》中有关于难产的记述。医学教育网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立的《诗经》中收集整理了50多种药,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药。
《列女传》说:“太任,王季娶妃……有其身,眼不见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骄言,能以胎教教子,是创造了胎教理论原型。”
二、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
随着历史的前进,医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医家,如医和、医缓、扁鹊等,特别是扁鹊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称为“带下医”。这一时期的理论进展主要是关于难产、优生学、发生学的理论。在《内经》的登场中,提出了《妇科》的理论。
《左传》的濮公二十三年,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近亲结婚对孩子的繁殖是有害的。在发生学中,有“文子九守篇}怀孕十月”的记述。
成立于战国时代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确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同时提出了女性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并初步论述了一些女性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道、是石头之类的。《内经》还记载了血枯经闭经的最初治疗。《内经》的理论,奠定了中医妇产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记载。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性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妇产科最早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更有发展,医事制度上设“女医”,药物堕胎、共同体胎儿、手术摘除死产等初见记载,并出现了一些妇产科单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成立的,现存最早的妇产科单著。《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妇人婴儿方》(公元前26年)、《张仲景》依次收录了《胎胪药录》、《隋志》收录了《张仲景》治疗女方》第1卷,但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三篇妇女。张仲景和同一代医学家华佗(112~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发明了麻沸散、伤药(神膏),成功开腹手术,死产摘除手术也取得了成功。
四、魏晋南北朝和隋代(220~618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果,推动了妇产科的发展。晋,王叔和著的《脉经》系统化和规范了诊脉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妇产科提出了“居经”、“避年”的说法,将男女区分为“尺中不断,胎脉真”,描写了分娩时的“离经脉”。稍晚,南齐褚澄写了《褚氏遗书》一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提出了限制生育和晚婚的主张。南齐徐文伯撰写专著疗妇人瘕,并成功针刺引产。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明确指出怀孕十月养生和调摄的注意事项。
隋代,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编著《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67门,1730个证候,书中有妇女病8卷,逐项讨论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十分丰富。
五、唐代(618-907年)
唐代继隋制之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太医署”,这是唐朝最好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唐以来临床医学越来越盛行,发展特点是逐步走向专科化。
当时著名医学家孙思瑀,兼长内,妇、儿各科,著《千金要方》,成立于公元652年,全书约30卷,有妇女方上、中、下3卷,且将妇女胎产列为卷首。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完整的中国产科专著理论,即殷著的《产宝》,成立于公元852--856年,41门、260多本书,每门前都有简短的讨论,对后来的产科发展有一些指导作用。
六、宋代(960~1279年)
宋代妇产科发展为独立专科,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中有产科。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妇产科。杨子建著《十产论》,成立于公元1098年,“十产”包括正产、伤产、横产、破产、偏产等,并对各种异常的胎位和助产方法进行了叙述,对产科的贡献较大。
朱端章著《卫生传家产科备要》,于公元1184年成立,写集宋以前产科各家落户,明显标志处,并附有新生儿护理和治疗。齐仲甫著的《女科百问》成立于公元1220年,全书约2卷,妇产科将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配以理法方药。
这一期,在妇产科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女大全良方》。陈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该书,全书调经,求众病、嗣,胎教、孕、坐月,产难。另外,还有几部单著《妇产科》。也就是说,中医妇产科学在宋代迅速发展。
7、金元时代(公元1115—1234年;公元1271年—1368年。
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贡献。元代医学有13科,产科有1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拓宽了妇产科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立于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同时该书《妇女胎产论》说:“女童幼天癸未行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属乃太阴经。”。1228年成立的张子和著《儒门事亲》认为“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除疾病”,这种观点也经常用于“妇科”。李呆认为“内伤脾胃,万病始生”,治病重点应用补脾升阳除湿法,此法也广泛用于妇科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李呆著《兰室秘藏》,成立于公元1276年,该书所论:“妇女血崩,肾水阴虚,不能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今天的月经病(主要是“功血”)治疗很有意义。此外,朱震亨著《格致余论》,成立于公元1347年,该书《受孕论》说:“阴阳交,胎凝,藏处,名日子宫,一系下,上有两个不同,一达左,一达右。”第一次明确描绘了子宫的形状。
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明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共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科。本期妇科特集很多。薛己著《薛氏医案》写于公元1528-1544年,医案16种,如果是28卷,旨在命令真阴真阳立论,妇科理论也有重要影响。全著《广嗣纪要,《妇女秘科》写于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写于公元1602-1607年,其中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作了详述。武之望著《济阴纲目》是公元1620年写的。书中,细节纲目自不必说,资料一应俱全,但自己的意见不多。李明珍著《本草纲目》写于公元1578年,著有《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月经理论和奇经八脉的论述为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赵养葵著的《邯郸遗稿》,为其晚年的作品,赵氏一人重命门说在《邯郸遗稿》中再度发挥。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于公元1624年出版,全书64卷,有《妇女规》三卷,强调阳气与阴气互为生化,形成全面温补一派妇科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楼英著《医学纲目》、李杠杆著《医学入门》、龚信著《古今医鉴》等,对妇科疾病也作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时期,中医对肾及命门学说的研究和阐明,在理论上对妇产科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未能引起妇产科临床的广泛重视。妇产科虽然著作很多,但很多著作仅限于对前人论述的整理。
九、清代与民国(公元1636-1949年)
在清代,妇产科统称为妇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很多,流传也很广。傅山的《傅青主女科》,是后代的编辑记录,书中辩证地使用了肝、脾、肾三脏立论,论述平正简洁,理法严谨,中药效果简单,更有独到见解,影响久远。偏袒六著《女科经纶》写于公元1684年,内容丰富,间有意见。紧急斋居士著《达生篇》一卷写于公元1715年,关于进入胎内前、产前、产后调护的方法、难产难治者、平易浅近,家喻户晓。吴谦等人编写的《医宗金鉴》出版于公元1742年。该书由国家组织撰写,包括《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妇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为流传,成为医生阅读的参考书。沈尧封著《沈氏女科编辑要项,公元1850年由王杯英校注刊行,医`学教育网全书共两卷整理,最晚出,有许多新的说法。著作有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徐大椿的《兰台轨范》、叶天士的《叶天土女科》、沈金鳐的《妇科玉尺》、吴道源的《女科切要》、有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等。胎内生产有阎成斋胎内生产心法、汪朴斋《产科心法》、单养贤《胎内生产全书》、张曜孙《产集》等。
民国时期为妇科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心中参西录》,写于公元1918年。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编要笺正》,于公元1933年成书。书中所提倡的肝肾说,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自我认识的心得,必须发明,曾经制作教本广为流传。
总之,这是一本与清代相近的妇产科专著,不存在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有《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编辑要项》。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妇科学的发展(公元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创办中医学院,连续编写6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中医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相继编写内部教材和妇科专题。开展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中医妇科人才。
同时,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例如,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西藏形象专业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包括“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症的治疗规律和病理机制的探讨”和“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规律的探讨”。60年代,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1978年江西省妇女保健院《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途径。